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休闲娱乐

又曝了一个代孕丑闻,刷新三观

时间:03-08 来源:休闲娱乐 访问次数:17

又曝了一个代孕丑闻,刷新三观

大家好,我是马香玉。 生育率,近年来屡屡引发热议。 去年,我国出生人口创下1949年以来最低纪录。 1.0左右 的总和生育率,仅略高于韩国。 越来越多年轻人对结婚生子避之不及。 除了经济层面,高昂的养育成本之外。 很多人还考虑到了生理层面, 怀孕和分娩对产妇带来的影响 。 各种产伤的案例,让人看一眼就「恐育了」。那么,如果能免除痛苦,会不会就能让更多人想生孩子? 恰巧,最近上线一部新片。 它的世界观中,生育不仅不再痛苦,甚至不再有性别限制。 任何人都可以借由 机器代孕 ,无痛当爹当妈。 这么神奇? 今天就让隔壁鱼叔来聊聊这部新片—— 《卵舱一代》 The Pod Generation 本片的主演,都是大家的老熟人。 艾米莉亚·克拉克 ,《权力的游戏》中饰演「龙妈」。 一夜成名,吸引了全球无数粉丝。 切瓦特·埃加福 ,能编能导能演的才子。 曾凭借《为奴十二年》和《2012》里的出色演技,提名过奥斯卡最佳男主角。 片中,两人饰演一对生活在未来世界的中年夫妻。 既然是未来世界,科技狠活自然少不了。 每天起床的第一句问候,来自于AI管家。 一根试纸,就能全面检测身体的健康状况。 早餐也不用费心,3D打印技术就能完美定制。 穿什么衣服上班这种事,人工智能也可以精准判断。 甚至,连人们生活的城市,都是科技打造的巨大舱室。 完全与自然隔离,目之所及的植物都是由全息影像完成。 如此一来,根本不用担心什么自然灾害。 但要说最「黑科技」的,还得是一个名叫 「卵舱」的人工子宫 。 只需将受精卵放入鸡蛋状的设备中,就能完成「代孕」。 与此同时,还能提前 定制孩子的长相、性别、喜好 。 客户提出的需求,没有他们无法满足的。 剩下的,就全权交给子宫中心的工作人员。 至于家长的参与感,也完全不用担心。 整个「怀孕」过程,父母都能透过「卵舱」上的屏幕去观察。 如此一项解放女性身体的发明,自然引得无数人的拥簇。 作为一名渴望拥有孩子的职场女性,瑞秋(艾米莉亚·克拉克饰)也不例外。 在通勤的地铁上,她的目光总会被其他人随身携带的卵舱吸引。 简直是最新「时尚单品」。 但,想要得到这个「代孕」机会并不容易。 不仅需要强大的财力,子宫中心的档期也极难预约。 巧的是,瑞秋所任职的科技公司收购了子宫中心。 身为优秀员工,她获得了内部的卵舱名额。 欣喜若狂,想也没想就应了下来。 然而,瑞秋的这一举措,却让丈夫 艾维 (切瓦特·埃加福饰) 深感不满。 身为植物学家,他 讨厌所有高科技 。 更别说用「卵舱」这种合成材料,来孕育夫妻俩爱的结晶。 但同时,他也清楚怀孕对女性的伤害。 几番纠结之下,他还是选择 尊重瑞秋 。 很快,在子宫中心的安排下,两人「怀孕」了。 下定决心之前,瑞秋曾参观过子宫中心。 公司的屏幕上,播放着「卵舱」发明者的一段采访—— 女性不太愿意生小孩 因为对她们来说很不方便 在天马公司,我们希望母亲有所成就 我们希望她们能追求她们的事业和梦想 乍看之下,「卵舱」的出现是为了 彻底解放女性的母职困境。 同时,也能避免女性因为怀孕而对事业造成的影响。 似乎只要有了「卵舱」,女性就能永远摆脱生育的困扰。 但,事实真的如此吗? 不可否认,「卵舱」确实免去了女性身体上的痛苦。 可作为母亲, 心理上的痛苦 同样不容忽视。 瑞秋刚刚拿到「卵舱」后,精神状态和之前全然不同。 从睁眼开始,就恨不得将观察婴儿的平板焊死在身上。 无论是刷牙、运动、还是上班,都绝不离手。 即便如此细致入微,瑞秋仍然对婴儿的成长充满 不安 。 反复追问工作人员「卵舱」的状态已是小事。 每天晚上噩梦不断,总会做出发生意外的假想。 更别说,过分敏感的神经。 稍微晃动一下「卵舱」,都会令她大发雷霆。 如此谨小慎微的状态,和真正怀孕的母亲别无二致。 除此之外,瑞秋不可避免会产生 未尽母职的负罪感 。 每每遇到传统受孕的母亲,她都心生羡慕。 因为怕痛、怕影响工作,她放弃与孩子产生真实的联结。 但同时,她内心又极度渴求那种亲密感。 更让瑞秋难过的是,连对「卵舱」的照顾上,自己都不如丈夫。 经常居家工作的丈夫,陪伴孩子的时间更长。 而自己,哪怕带孩子去公司,也得迫于压力与之隔离。 毕竟,谁也不能保证她不会因此分心。 多种情绪交织下,令她时常有 负罪感 。 压力,也随之越来越大。 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—— 科技发展到免除生育痛苦,生育率就会有所改善吗? 答案显然存疑。 毕竟,生育背后的问题,远不止对女性生理的伤害。 首先,生育的经济成本。 听起来,机器代孕是个很好的途径。 但光是预约「卵舱」的定金,就高达 8700美元 (约合6.25万人民币) 。 哪怕连瑞秋这种深受重视的精英,都只有靠公司才能勉强承受。 「生」才只是开始,更恐怖的是「育」。 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,夫妻两人不得不考虑卖掉房子。 现实中,育儿更是烧钱。 前两天,有这么一则热搜: 养娃到本科毕业平均花费68万元 。 这是《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》的数据,看上去已经是个不小的数目。 然而,评论区生活在城市的网友纷纷表示, 68万都算少了 。 还有家长算了笔账说,在上海这笔钱只够把娃养到5岁…… 把娃戏称为「吞金兽」「碎钞机」,并不夸张。 其次,教育孩子的责任。 「卵舱」的服务中,同样包含着胎教的课程。 不仅提供各种音乐和有声读物,连婴儿的口味都能精准培养。 除此之外,还会提前让孩子为22世纪做准备。 因为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工作机会,所以不光要教孩子技术,还得兼顾概念和合作。 为了确保孩子向更「优质」的状态发展,还会直接剔除掉孩子做梦的能力。 看起来很熟悉对吧。 即便科技发展到如此境地,卷孩子的情况仍然存在。 这对于家长而言,同样是潜在的压力。 最后,伦理层面的问题。 如果说前面两个问题,还仅仅是针对个人。 那伦理则是更具社会化的反思。 瑞秋曾经做过一个噩梦。 梦中她推着购物车行走在婴儿特卖会中, 随意 选购一名婴儿 便前往付款。 结账时,导购轻飘飘地问了一句—— 今天有买一送一的活动 你确定不要再拿一个宝宝? 荒诞的场景,却是子宫中心的真实写照。 毕竟, 当生育成为一门生意,孩子不就成了商品吗。 更细思极恐的是,电影结尾,子宫中心的宣传片再次出现。 这次他的目标客户不再是父母,而是孩子。 他的最终目的,是希望孩子能够选择父母。 如此一来,繁衍的目的究竟又是什么? 处处催生的时代下,生育变成传宗接代的手段。 但我们却忘了。 这并不是简单的由谁来生、疼痛与否的问题。 它更不该是母职神话强加在女性身上的道德枷锁。 生育,不过是一种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。 随心,就够了。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休闲娱乐